话说阜阳之二:阜阳历史建置沿革(未完待续)

发布:2009-4-12 12:10:44  来源:颍州志  浏览次  编辑:晓宇

    阜阳历史悠久,开发较早,大约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,颍河沿岸台地上,已形成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聚落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演变,2500多年前便由聚落形成城邑,乃至建为一国之都。春秋战国以后,或为郡、县、州、府的治所,或为王、公、侯、伯的食邑,几乎代无虚廓。
  西周 为胡子国都。
  春秋战国 为胡子国都,鲁定十五年(公元前495年)楚灭胡后为楚地,称胡。
   置汝阴县,属陈郡。
  汉初 为汝阴县,高祖二年(公元前206年)汝阴县改属汝南郡;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汝阴侯于此;王莽新朝改汝阴名为汝坟;东汉复称汝阴县,属汝南郡;更始初年,淮阴王刘玄封刘信为汝阴王,建武年间刘秀改封刘信为汝阴侯;永初二年(108年)安帝封刘显为阜阳侯,封邑不在今阜阳市,但阜阳地名始见。
  三国 魏初为汝阴县,属汝南郡;景初二年(238年)析沛国置汝阴郡;后期复为汝阴县,属汝南郡。
  西晋 泰始二年(266年)复置汝阴郡,同廓设汝阴县;泰始元年,晋武帝封司马骏为汝阴王,后改封司马谟为汝阴王。
  东晋十六国 西晋永嘉之乱后,汝阴郡先后属汉(前赵)、后赵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燕、东晋。汉刘渊封子刘景为汝阴王;刘曜封子刘厚为汝阴王;后赵石虎封子石琨为汝阴王。
  南北朝时期 宋永初元年至景平元年(420—423年)为汝阴郡,属豫州。
   太常八年至太平真君八年(423—447年)汝阴为魏占领,属魏之豫州,但未设治,因宋将汝阴郡先侨置于司州(今河南信阳)后侨置于合肥,称南汝阴,属南司州;北魏神三年(430年)太武帝封长孙道生为汝阴公;后封孔照为汝阴侯。
   元嘉二十四至二十七年(447—450年),收复原汝阴地,未设治,南汝阴仍侨置合肥;文帝封子刘浑为汝阴王。
   于建元元年(479年)代宋之后,改南豫州称豫州,于南汝阴郡同廓设汝阴县,均属豫州,终齐之世,原汝阴地仍属北魏。
   太平真君十一年至孝昌四年(450—528)原汝阴地属魏,孝昌四年前在此未设治,其间于和平二年(461年)文帝封拓跋天赐为汝阴王;太和二十年(496年)孝文帝封拓跋景和为汝阴王。北魏孝昌四年亦即武泰元年,于原汝阴郡置颍州,此为州治之始。同年,颍州为梁占。
   大通二年至太清三年(528—549)原汝阴地属梁,置胡城县,太清年间因侯景之乱为高澄占领。
   开皇三年(583年)改汝阴郡为颍州,大业初年复称汝阴郡。
   初称汝阴郡;武德四年(621年)改名信州;武德六年改名颍州;天宝元年(742年)复名汝阴郡;乾元元年(758年)复名颍州,同廓设汝阴县,属河南道。开元十三年(725年)玄宗封子李为颍王;至德年间,肃宗封来王真为颍国公;太和年间,文宗封李炎为颍王,开成五年(840年)李炎即帝位,是为武宗;天复二年(902年)昭宗封子李为颍王。
  五代 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均为颍州。
   初称颍州,同廓设汝阴县;政和六年(1116年)升颍州为顺昌府,属京西北路,是为府治之始。庆历四年(1044年)仁宗封赵从霭为颍国公;后又封庞籍为颍国公;治平元年(1064年)英宗封子赵顼为颍王,治平四年赵顼即帝位,是为神宗。
   皇统元年(1141年)占领顺昌府,改为颍州,同廓设汝阴县,属南京路。 
   为颍州,属河南行省汝宁府。
   为颍州,属南京直隶凤阳府;设军事机构颍川卫,属河南汝宁府。洪武四年(1371年)封傅友德为颍国公;洪武三十五年(1402年)封王佐为顺昌伯;景泰二年(1451年)封杨洪为颍国公;嘉靖年间封朱载为颍王。
   顺治初为颍州,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凤阳府;雍正二年(1724年)升为直隶州;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,称颍州府,附廓增设阜阳县,属安徽布政使司。 
  中华民国 元年(1912)年废府留县,阜阳县属安徽省;次年设道,阜阳县属安徽省淮泗道;民国17年(1928年)春废道,阜阳县直属安徽省;民国21年(1932年)安徽省在阜阳设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民国28年(1937年)改称安徽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阜阳县均属之。
  民国37年(1948年)8月1日 阜阳城解放,8月14日成立阜阳市民主政府,属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及豫皖苏边区第四军分区;1949年3月撤阜阳市;1949年4月四、六军分区合并,设阜阳专员公署;1965年设阜城镇(县级),属阜阳专员公署;1971年阜阳专员公署改为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,阜城镇属之;1975年12月19日,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阜阳市,隶属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;1979年,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阜阳行政公署,阜阳市隶属阜阳行政公署。

相关文章

赞助商推广链接
Copyright © 2003-2011 fuyangx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